Author: Mika Huang Date: July 1, 2022
慢病毒载体是以HIV-1(人类免疫缺陷I型病毒,80-120 nm)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基因治疗载体,主要由荚膜、蛋白壳及内部包裹的RNA构成。慢病毒载体可以将外源基因有效地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从而实现外源基因的稳定表达。 目前慢病毒滴度的检测的主要方法有:
1)基于病毒侵染活性的转导滴度法(transducing units, TU);
2)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PCR)的基因组的拷贝数测定;
3)基于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的病毒p24蛋白浓度分析。 转导滴度(TU)是慢病毒常用的一种滴度测定方法,指每毫升中含有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病毒颗粒数,反映慢病毒的感染能力。qPCR通过对病毒基因组进行扩增,进而计算出基因组的拷贝数,具有速度快、重复性好等优势,但是样品纯度要求高,样本中游离RNA会导致结果远远高于实际样本中病毒浓度。p24是构成慢病毒粒子衣壳的主要结构蛋白,每个病毒颗粒含有约2000个p24蛋白分子,通过ELISA测定样本中的p24蛋白,即可转换得到慢病毒的颗粒浓度,但样本中游离p24蛋白的存在,同样会导致该检测方法的不准确性。 以上三种常用方法均无法实现病毒样本纯度的分析,且检测耗时长。此外,慢病毒载体能否将基因传递到宿主细胞有两个关键因素:
1)病毒外膜VSV-G蛋白(一种水泡性口炎病毒G糖蛋白)的表达,决定了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的特异性结合——“识别”;
2)病毒成功装载了目的基因——“货物”。 因此,在优化病毒载体的生产工艺时,表面特异性膜蛋白的表达及内部核酸的装载也是备受关注的关键点。
NanoFCM(纳米流式检测仪)可实现外泌体、病毒、细菌、亚细胞结构等生物纳米颗粒的多参数综合表征,为流式分析技术打开了通往纳米世界的窗口。通过对单个纳米颗粒(7−1000 nm)的粒径、浓度以及生物化学性质的高分辨、高选择性、高通量检测,为生命科学研究以及纳米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表征手段。
NanoFCM(纳米流式检测仪)可在单颗粒水平对病毒颗粒的浓度、粒径、纯度、特异性蛋白等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从粗提混合物中区分完整病毒、病毒空壳、游离核酸等不同组分,对病毒进行定性检测和定量分析,优化最佳产毒条件和纯化工艺,为慢病毒从研发到生产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NanoFCM(纳米流式检测仪)可为慢病毒颗粒滴度、纯度、空壳率等信息提供快速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慢病毒工作流程的各个阶段,包括研发—生产—纯化—质控等各个流程,助力慢病毒规模化生产,降低病毒载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