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ndmann教授团队及其合作者结合免疫印迹、TEM和NanoFCM等多种表征方法,通过对FFE法进行优化,实现了从组成成分高度复杂的体液样本中快速、高通量地分离纯化得到EVs。
通过人工装载蛋白、核酸和小分子药物等,结合靶向修饰策略将药物有效递送到相应部位,提高患者用药效率、降低给药频率以及减少全身暴露的副作用,细胞外囊泡已然成为全球寄予厚望的下一代革命性药物载体。
本期小编将带来2022年度细胞外囊泡液体活检及机制相关的3篇高档次文章,包含鼻咽癌的早期诊断、COVID-19诊断和发展、LBH基因在鼻咽癌外泌体中发挥的功能及机制。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由细胞分泌的具膜小囊泡,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由于EVs的来源、分离纯化方法等存在差异,导致研究结果间的重复性和一致性不佳。制定EVs分离纯化和表征标准已然成为各个细胞外囊泡学会或团体讨论的热点。
LNP同时兼具佐剂和载体的特点,这也使得基于LNP开发的mRNA疫苗展现出了稳定性高、细胞摄取高等优势,在肿瘤和传染性疾病防治中均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纳米流式检测技术作为纳米颗粒多参数表征的重要技术手段,无论在外泌体还是mRNA LNP的综合表征方面都展现出巨大的优势。
早期诊断对于肿瘤的干预和治疗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单个EV的分析将探索和阐明循环EVs带入到一个令人兴奋的新研究领域,希望其作为新兴的临床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各种不同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
科学家们从未停止在传统流式上的尝试。近日,苏黎世大学的Chahwan教授团队在BioRxiv预印版发表的文章,文章综合对比了NanoFCM(纳米流式)和一款流式细胞仪在EVs的粒径、浓度、蛋白表达等方面的表征能力。
为促进教育和卫生健康领域的发展,9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政策贴息、专项再贷款等“组合拳”,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医院、中小微企业等九大领域的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
血细胞是非常理想的EVs来源。在细胞体外培养体系中,细胞密度通常为~1E6 cells/mL,但人血液中的红细胞(red blood cells, RBC)浓度就可高达5E6 cells/uL。因此,RBCs来源的EVs(RBCEVs)在作为递送载体时具有其天然优势。
以外泌体为基础的细胞间通讯横跨所有生命领域。但是以外泌体为基础的治疗的临床转化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如何精准且快速地实现外泌体治疗制剂的质量控制成为外泌体产业化领域目前亟需解决的一项问题。
近日来自牛津大学的Michael L. Dustin教授在nature子刊发表的文章,开创性地提出了脂质双分子层珠子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合成APCs来捕获、表征tSV,为研究tSV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手段。
近日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的Richard Chahwan教授开创性地提出用血清外泌体(EVs)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新的和独特的方式对COVID-19感染进行诊断和预后分析。
厦门大学颜晓梅团队基于纳米流式检测技术及定量流式分析方法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配体靶向修饰和密度定量表征策略。
目前核酸药物递送最常用的是脂质纳米颗粒载体,但其存在潜在的细胞毒性等不足,因此如何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将核酸分子成功、有效地递送到特定的组织器官仍然具有挑战性。
近日Lonza集团的研发团队在发表的文章中,分别利用高分辨单颗粒表征平台NanoFCM和F-NTA对EVs进行表征,探讨EVs荧光表征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抗体免疫疗法响应差?抗体治疗后产生耐药?可能是exoPD-L1在搞鬼!作为外泌体表征神器,NanoFCM是助力免疫治疗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期内容主要介绍核酸疗法实现临床转化的关键——递送系统的相关内容,其中包括递送系统的选择、质量控制及常用的表征手段。
随着复兴凯特和药明巨诺的两款CAR-T产品获批上市,在国内癌症治疗领域掀起了一股CAR-T研究的热潮,业内人戏称2021年是中国的免疫细胞治疗元年。
近期全球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上发表其在细胞外囊泡(EVs)载药研究的新进展。
细胞外囊泡凭借良好的结构稳定性、生物兼容性及天然的转运能力,被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研究,并表现出优于传统纳米药物的疗效。
皮肤癌是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主要分为鳞状上皮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黑色素瘤三种。相比于其它类型的皮肤癌,黑色素瘤并不常见,但是它最有可能入侵周围组织引起全身转移,所以也最凶险。
由于EVs的来源、分离纯化方法等存在差异,导致研究结果间的重复性和一致性不佳。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是:研究者使用不同的分离方法纯化EVs。
近年来,细胞外囊泡的研究持续升温,成果显著,同时该领域也面临诸多挑战,分离纯化方法的选择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如何从复杂的临床样本中获得高纯度的EVs呢?
因此,在单颗粒水平对 EVs 进行表征分析,并剖析不同EVs亚群的特定内含物,及其特定的生物学作用,将有助于更好地定义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的 EVs 制剂的作用机制。
细胞外囊泡为基础的细胞间通讯在所有生命中都是保守的。有证据表明细胞外囊泡参与主要的生理病理过程,包括细胞稳态、感染传播、癌症发展和心血管疾病等。
作者通过基因纳米技术,合成“脂质体-外泌体”纳米复合颗粒,这种新型纳米药物极大改善了药物传递效率,并且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