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核酸药物递送最常用的是脂质纳米颗粒载体,但其存在潜在的细胞毒性等不足,因此如何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将核酸分子成功、有效地递送到特定的组织器官仍然具有挑战性。
近日Lonza集团的研发团队在发表的文章中,分别利用高分辨单颗粒表征平台NanoFCM和F-NTA对EVs进行表征,探讨EVs荧光表征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抗体免疫疗法响应差?抗体治疗后产生耐药?可能是exoPD-L1在搞鬼!作为外泌体表征神器,NanoFCM是助力免疫治疗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期内容主要介绍核酸疗法实现临床转化的关键——递送系统的相关内容,其中包括递送系统的选择、质量控制及常用的表征手段。
随着复兴凯特和药明巨诺的两款CAR-T产品获批上市,在国内癌症治疗领域掀起了一股CAR-T研究的热潮,业内人戏称2021年是中国的免疫细胞治疗元年。
近期全球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上发表其在细胞外囊泡(EVs)载药研究的新进展。
细胞外囊泡凭借良好的结构稳定性、生物兼容性及天然的转运能力,被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研究,并表现出优于传统纳米药物的疗效。
皮肤癌是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主要分为鳞状上皮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黑色素瘤三种。相比于其它类型的皮肤癌,黑色素瘤并不常见,但是它最有可能入侵周围组织引起全身转移,所以也最凶险。
由于EVs的来源、分离纯化方法等存在差异,导致研究结果间的重复性和一致性不佳。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是:研究者使用不同的分离方法纯化EVs。
近年来,细胞外囊泡的研究持续升温,成果显著,同时该领域也面临诸多挑战,分离纯化方法的选择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如何从复杂的临床样本中获得高纯度的EVs呢?
因此,在单颗粒水平对 EVs 进行表征分析,并剖析不同EVs亚群的特定内含物,及其特定的生物学作用,将有助于更好地定义用于组织修复和再生的 EVs 制剂的作用机制。
细胞外囊泡为基础的细胞间通讯在所有生命中都是保守的。有证据表明细胞外囊泡参与主要的生理病理过程,包括细胞稳态、感染传播、癌症发展和心血管疾病等。
作者通过基因纳米技术,合成“脂质体-外泌体”纳米复合颗粒,这种新型纳米药物极大改善了药物传递效率,并且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